好莱坞电影的世界性,表现之一就是其题材的世界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非美国角色,好莱坞电影中的非美国人形象,大概可以归结如下:
1、英国人。
英国人毫无疑问是好莱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非美国人,尽管历史上美、英之间曾经两次兵戎相见,但更多的时候,两国因为共同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利益而走到一起,尤其是近百年来,两次世界大战两国都在同一个阵营中并肩作战,二战后又同时作为最重要的成员领导北约与苏联对抗。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利益使美英两国在诸多重大问题上共同进退,而共同的价值观又使两国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趋于一致。表现在好莱坞,英国人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非美国人,除了极少数如《爱国者》之类直接描写美英战争的电影,英国人基本是作为正面的形象出现的。英国人出现大约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美国的盟友出现,比如大量反映二战的影片。二是作为西方国家的代理人出现,比如007系列,这个时候,邦德更多的是西方国家的代表而不是单纯的英国人;三是以独立的英国人出现,这主要体现在一些发生在英国或根据英国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中,如《哈利·波特》。当然,具体到三种情况,表现还是有所不同,当英国人作为美国人的盟友出现时,好莱坞总是不忘对他们进行一定程度的挖苦,比如他们的呆板、自私、古怪的行径,当然,这主要是为了衬托美国人的形象,比如《巴顿将军》中巴顿与蒙哥马利之间的争斗典型地反映了美国人对英国人的看法,而象在《加菲猫》之类的电影中,好莱坞也不忘对英国人进行挖苦讽刺。当英国人是作为西方国家的代理人出现时,英国人的形象和美国人没有任何区别,比如007,这个时候,甚至出现的美国人还会显得比较笨拙和愚蠢。而根据英国文学改编的好莱吾电影,则体现了两个国家文化上的渊源。总的看来,好莱坞电影中英国人是以西方国家的卫士及代理人的形象出现的,是仅次于美国人的救世主,其形象是绝对正面的,至于说其中对英国人的一些挖苦讽刺,更多的是西方文化的一种特征,比如英国自己拍摄的《憨豆先生》,对英国人的挖苦更是登峰造极,所以英国人不会对好莱坞中的那些小细节斤斤计较。很多时候,英国人是美国人形象的一种借代,比如《二十八天》、《人类之子》之类的电影,虽然发生在英国,但实际上也代表了美国人对此类问题的认同。
2、日本人
在好莱坞电影中,日本人的形象是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二战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日本人在好莱坞电影中都是野蛮、低级、毫无人性的杀人凶手,但随着二战的结束,特别是随着美军对日本的占领及日本成为美国在远东最重要的盟友,好莱坞的日本人形象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七十年代美、日合拍的《虎虎虎》,日本人的形象已经非常客观,不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反面人物,之后的《中途岛之战》,美海军将军的儿子和日本女孩谈恋爱,隐晦地表达了对二战期间美国监禁日裔美国人的抗议,后来,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发生了美日之间的诸多兼并案,日资大量涌进好莱坞,日本人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而且往往是以正面的形象出现。而在《迷失东京》、《黑雨》等电影中,日本和美国的文化冲突已经处于平等的地位,在《黑雨》中高仓健扮演的日本警察代表的公正、高效、廉洁,远胜于美国警察的玩世不恭。以往好莱坞拍摄的表现太平洋战争的电影中,日本人总是一种野蛮萎靡的形象,但在诸如《硫磺岛家书》等影片中,日本军人的形象也大为改观,而且这种改观得到了美国主流文化圈的认可。总的看来,美国人对日本人有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在《迷失东京》中,高大的美国人站在一群矮小的日本人当中的镜头很能说明这一点。好莱坞对日本人的感受也总是不能逃脱菊与刀的限制,《杀死比尔》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感受。在好莱坞的另一大片《最后的武士》中,日本的传统经过挣扎最后死在现代化的枪炮之下,但这对日本而言却并非坏事。日本电影和好莱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九十年代初日资大量涌入好莱坞,日本市场是除北美市场外好莱坞最大的市场,日本最伟大的导演黑泽明对美国如斯匹尔博格、卢卡斯等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在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在好莱坞的形象。
3、法国人
美国人对法国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美国独立战争中法国人支持了美国人民,并送来了自由女神像,两次世界大战美法都是同一阵营的盟友,战后在对抗苏联这一基本问题上两国又都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法国对美国而言,又不是一个完全听话的伙伴,这一点是有别于英国的,英国的基本国策是使自己成为美国与欧洲甚至美国与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而法国更强调独立性。造成这个差别最主要的原因是法国和美国之间没有英美之间那种同文同种的血缘关系和文化延续性,其价值观念也不尽相同。所以二战中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始终不愿意完全听命于美国,而在六十年代冷战达到高峰时,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冷战结束后法国又在诸多比如反恐之类的事情上有意无意地对抗美国,当然,作为美国的盟友,法国在涉及根本的问题上还是和美国保持一致,可以说,法国是美国不太听话的盟友。反映在好莱坞的电影里,法国人的形象就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在和美国、英国之外的国家对抗时,法国基本是正面的形象,一旦涉及到美、英,法国人就要作为反面形象出现,比如《怒海争锋》。最典型地反映美国人对法国人态度的,是《哥斯拉》这部电影,哥斯拉是法国人进行核实验制造出来的怪物,结果它跑到美国对美国人造成巨大的伤害,但最终法国的特工牺牲了自己消灭它,保护了美国。当然,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影大国,法国也拍摄了大量反映美法关系的电影,对美国人尤其是英国人进行挖苦讽刺,可以说,英美文化和法国文化的冲突,是好莱坞的一个长久话题。
4、德国人
和英国人、法国人都不一样,德国人在好莱坞电影中形象比较单一,而且主要是副面的。德国人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一般是两种形象,一是战争片中的钠粹军人形象,比如大量的二战片;二是恐怖分子形象,典型的如《虎胆龙威》系列。德国人在二战片中的反面形象可以理解,但二战以后,德国成为美英在欧洲最重要也最听话的盟友,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一边倒的亲美政策,这一点上和法国人是不同的,鉴于德国现在依旧在美国、英国的军事占领之下,她在外交上的选择权是很小的,而二战后美英两国对德国人采取了扶持的态度使德国的经济在短期内高速发展,也使德国对美英两国有一种感恩心态。但德国人在好莱坞的影片中的形象却总是和纳粹、恐怖分子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有别于所有的西方国家甚至不同于日本。关于这个问题,很可能是德国人在历史上直接制造了死亡上亿人口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这个国家始终怀有戒心,心理上比较排斥,尤其是直接受到德国伤害的西方国家;二是钠粹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使人们对德国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冷酷无情、残忍暴力,是纳粹形象的一种延伸,总之,德国人在好莱坞的形象是西方国家里最差的。
5、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在好莱坞中的形象非常单一,单一到他一出场你就知道,基本上,在好莱坞电影中你只要听见类似“东尼”、“托尼”之类典型的意大利名字,那么,这个人一定是黑手党、黑社会、流氓混混。从《教父》开始,好莱坞就为意大利人量身定制了标准的角色:黑帮分子。在电影中,你很难说黑帮分子属于那一类形象,正面还是反面,但不论正面反面,他就是黑社会分子。从《教父》到《西区故事》到《全民公敌》,只要有意大利人出现,他就一定是黑帮分子。意大利人是西方国家的另类,他们在美国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在文化影响上无法和法国相比,在经济上无法和英德等国家相比,甚至在人种上无法和西北欧国家相比,但同时,他们又是欧洲人,有别于非裔、亚裔移民(至少他们自己这么认为),因此,在无法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又不甘于沦落为下等公民的心态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组织帮会,走另类的发展道路,而黑帮在意大利本身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二战中盟军为了打击钠粹,利用黑手党的力量,使意大利黑手党某种程度上得以合法化,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可以说,意大利人在好莱坞电影中永恒的黑帮形象,造就了如《教父》这样永恒的经典,但对意大利人而言,却是一个悲剧。
6、拉丁人
西班牙人(包括讲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的欧洲拉丁人),远不是美国主流社会,他们的地位甚至还在意大利人之下,尤其是西班人的后裔,大量移民到美国,他们讲自己的言语,使用自己的文字,无法溶入美国社会,做着低贱的工作,他们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形象,主要是蓝领形象,在诸多警匪、枪战、动作片中,拉丁人居住在卫生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整天和毒贩、妓女、小偷为伍,是美国警察、移民局的严打对象,从广义上说,他们也混黑帮,但明显比意大利人低一个层次,意大利人有可能通过贩毒等等圈钱手段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同,拉丁人则不可能,他们处于美国社会食物链的底层(当然不是最底层),在好莱坞电影中,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执法者或成功人士,当然更不可能挽救世界。但最近随着拉丁语系出现了大量的优秀导演和演员,拉丁人在好莱坞的形象有所改善,象《佐罗》之类的冒险兼喜剧电影也有一定的受众,但始终进不了好莱坞电影的主流。
7、前苏联(俄罗斯)人
前苏联人是好莱坞电影中永恒的反角,从最早的007系列开始,前苏联人(其主体也既俄罗斯人)的形象就被定格为冷酷无情的克格勃人员,他们到处滥杀无辜,颠覆合法政权,资助恐怖分子,开发邪恶的化学武器,邦德同志的大半生就是在和苏联人作斗争,兰博同志的大半生也间接地和他们作斗争。当然,前苏联毕竟曾经是美国的盟军,双方共同打倒了纳粹,所以苏联人的形象虽然总体上符合邪恶帝国的定位,但还不完全等同于恐怖分子和罪犯,在必要的时候,他们也可以体现出一点人味,比如和邦德同志上个床来点感情什么的,在特定的时期,比如缓和年代,也有〈红场特警〉这样的电影讴歌苏联警察同志,甚至不惜把美国警察当小丑来反衬苏联同志的高大形象。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鉴于俄罗斯超级大国的地位已经不再,好莱坞适时推出了例如《K19》、《追击红色十月》等电影,对俄罗斯及苏联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平反,同时,邦德等同志也开始把目标转向了其他人,但在好莱坞电影中,俄罗斯人始终不是完全正面的形象,总是一些值得警惕且不可轻信的人物。
8、朝鲜人
注意,不是韩国人(韩国人在好莱坞的形象单薄得很),是朝鲜人,也就是正式名称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俗称北朝鲜、北韩的那个国家。朝鲜人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不多,但无一不是邪恶到家杀人不眨眼的超级大反派,布鲁斯南饰演的邦德同志的最后一次发飙对象就是朝鲜人,《绝密飞行》最后也和朝鲜人民军来了一组近距离抢战,当然最后是英勇的我美军飞行员将其横扫之。在诸多电影中虽然没有直接和朝鲜为敌,但什么走私飞毛腿导弹,贩毒,甚至秘密发展核武器,其根据地,最终都落实到朝鲜,总之一句话,朝鲜人出现的次数虽少,但形象最糟糕。
9、阿拉伯人
911之后,美国CIA、FBI等等机构,开始在全世界扫荡恐怖分子,而在前苏联解体之后缺位数年的好莱坞反角的接力棒也就传到了阿拉伯人手中,“恐怖分子”正式取代纳粹、前苏联成为好莱坞电影的大反派,而阿拉伯人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电影中。美国人对阿拉伯人的情绪同样非常复杂,这里面有现实的原因——石油+恐怖主义,也有历史的原因——宗教的冲突,而阿拉伯国家本身的构成也非常复杂,有美国的盟友,也有美国的敌人,所以美国在表现恐怖主义时,总不不忘对阿拉伯给予一定的安抚,典型的比如《反恐王国》、美国人在阿拉伯人(包括波斯人)面前,总是要少有地表现出谦虚、容忍。史诗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对西方国家与阿拉伯社会的关系作了精准的描绘,这种描绘至今依旧有效,总体上,阿拉伯人在好莱坞电影中以反面形象出现居多,但好莱坞总是很小心地不去得罪更多的阿拉伯人。
10、中国人
最后,是咱们中国人。中国人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情也许不是最重要,但一定是最复杂,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差别最大,早期美国曾经拍摄过一个傅满州系列,出现了好莱坞史上最残暴的中国人形象,但这一形象很快得到扭转。中国虽然是世界大国,但并不是美国直接的敌人,甚至在某些时候,是美国用来牵制苏联的一张牌,邦德同志的敌人没有一个中国人,说明美国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来并没有把中国当作敌人看待。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更多的是和神秘、愚昧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国电影里的华人形象,总是逃脱不了这两个特征,甚至直到现在,在《加勒比海盗》等影片中,只要出现中国人的形象就让人不太舒服,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故意的辱划,电影是大众文化,体现的是大众文化的口味,如果你塑造的形象和大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差太大,就会为`大众所排斥。在这一点上,尽管中国近些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但因为缺乏传播的媒介,美国普通人假定不来中国,是体会不到这种变化的。中国的电影到美国放映,总是功夫片,历史片,缺乏现代色彩,而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又总是象《老井》、《红高梁》、《盲山》、《盲井》之类反映阴暗面的影片,不象好莱坞,题材非常丰富,既有揭露阴暗面的,但更多的是歌颂美国精神,连《蜘蛛侠》摆个POSE都不忘以星条旗作背景,用娱乐手段给你洗脑。中国呢?总是拍些千八百年前的事情,要么就是把自己弄得苦兮兮的,正面表现呢,就是搞些高大全的领导干部来歌颂,不是太惨就是太假,缺乏好莱坞那种用娱乐方式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机制,所以中国人的形象,在好莱坞总是呈现跳跃式的,总不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