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下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斯茨基 (节)
——写在卡尔·冯·奥斯茨基去世70周年
钱跃君
这是一段尘湮的历史和一位几乎被人忘却的报人,却在那个时代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轰动。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却经历了德国及欧美许多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和物理学奖得主的奔波与呼吁。为了他能得奖,挪威社会顶着纳粹德国的军事威胁和外交恫吓,挪威总统、总理因此离开诺贝尔和平奖评选委员会,颁奖人挪威国王与得奖人都双双缺席于颁奖仪式,最后这笔奖金都不知去向,并因此导致希特勒禁止所有德国人再去接受诺贝尔的任何奖。但就因为那个被扭曲的时代,就从他的“泄露和出卖国家军事情报”事件开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犯罪?重新界定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判国?每次到柏林,我都要去以他名字命名的大街,去瞻仰耸立在那里的纪念雕像;或到柏林Niederschoenhausen陵园去瞻仰他的墓地。当年他被迫害而去世时,纳粹政府禁止在他墓碑上刻写名字,强令他的妻子改姓,希望“历史永久地忘记这个人”。但历史并没有将他忘记,相反永远铭记专制者的罪恶……
1933年德国、奥地利与意大利再度结盟,火药味开始浓烈与之并行的,全德和平运动也开始兴起,成立了大规模的“德意志和平协会”。于是政府通过这样的黑色军队从事暗杀等恐怖活动,以对付反战的政治异议人士。当时被谋杀的著名和平主义政治家有停战委员会主席Mathias Erzberger(1921),外交部长Walther Rathenau(1922)等,由此引起一系列刑法诉讼,但德国法院基本认可这样的政治谋杀,声称“每个公民对危害国家生命的非法行为具有自卫权利”(帝国法庭判例RGSt 63, 215(220))。
一代报人奥斯茨基
奥斯茨基(Carl von Ossietzky, 1889-1938)出身于汉堡,
1933年2月13日晚,德国作家保护联盟举行了最后一次集会,奥斯茨基等三位作家在大会上慷慨陈词。纳粹党的主将戈林当日就威胁地宣布:要采取最严厉的手段对付“敌对于国家”的组织,要查处所有枪口对准新政权的个人。当晚奥斯茨基的朋友见到他就惊奇地问:“你还不逃离德国?你是纳粹逮捕名单中的第一位。我们需要你,但不希望你成为一位殉道者”。
奥斯茨基起先被关在柏林警察局,然后转到拘留所。纳粹政权一心想除掉他,加罪他是国会纵火案的幕后人之一,这样判他几个死刑都没问题。
提议奥斯茨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呼声在欧美兴起。诺贝尔和平奖评委之一的Ch.Lange是von Gerlach的旧友,特地告诉von Gerlach不要在提案中提及“释放奥斯茨基”,而要强调奥斯茨基在和平运动中的意义。于是von Gerlach在1935年1月31日截止期前再度“按时”将提名递交给诺贝尔奖评委,提议书中详尽介绍了奥斯茨基的和平活动和为此数度入狱的经历,
当然,纳粹政府也在活动。早在1934年10月,德国外交部就向瑞典国王和瑞典政府提供了材料,数落奥斯茨基从一次世界大战来“叛国”的各种“罪行”。这一方面可见德国外交部的无知(是挪威而不是瑞典!),但另一方面也从反面证实了奥斯茨基的和平运动政绩。
绝处逢生的诺贝尔和平奖
大家都在紧张地等待193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委员会的决定。出乎意料的是,11月19日委员会提前宣布:1935年不颁发诺贝尔和平奖——挪威政府毕竟害怕纳粹德国的报复。H.Walter立即在法国报纸上宣布,他们的日内瓦小组将提名奥斯茨基为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这次采用的正式文稿是亨利和托马斯·曼兄弟的推荐函。
纳粹政府对挪威政府进行外交干涉。为了回避压力,挪威外交部长Koht和前总理Mowinckel主动退出诺贝尔奖评委,增补了没有政府背景的新委员。纳粹政府气急败坏,威胁挪威这是“敌对行为”,“干涉内政”,德国将加快建设波罗地海的舰队,这是明显的军事威胁。但挪威毕竟是民主国家,政府无法直接干涉和平奖的颁发。委员会于1936年12月正式宣布: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发放给阿根庭外交部长Lamas,而193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追认给德国的奥斯茨基。对奥斯茨基的评价是:表彰他通过新闻出版而对和平事业的杰出贡献,表彰他勇于反抗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永远不向纳粹低头的一代报人
奥斯茨基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消息传来,纳粹政府恼羞成怒。戈林还是强压怒火亲自找奥斯茨基面谈,开出的条件是:只要奥斯茨基主动放弃这一奖项,政府将保证他的终身养老金。但遭到奥斯茨基拒绝。希特勒盛怒之下授意戈林在帝国议会通过法案,不容许任何一个德国人接受诺贝尔奖——此禁令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禁——为此设立“德意志科学文化奖”以取代诺贝尔奖。
挪威外交部按照惯例向德国外交部要求,释放奥斯茨基赴挪威领奖。希特勒亲自过问此事,限于外交礼节,希特勒在挪威驻德大使Sahm面前还是同意奥斯茨基赴挪威,但表示奥斯茨基一旦离德,就永久取消他的德国公民身份。戈林授意主管人员暂时不能释放奥斯茨基。秘密警察负责人再与奥斯茨基交谈,奥斯茨基依旧坚持他的和平理念。据此纳粹政府确认奥斯茨基依旧有**倾向,所以最终拒绝他赴挪威。
1936年12月10日在奥斯陆举行的授奖仪式上,不仅获奖人因为纳粹干涉而无法亲自到场,授奖人挪威国王也因纳粹威胁而没有到场——这是诺贝尔奖颁发历史上的第一回。奥斯茨基委托一名德国律师受奖,那位律师在纳粹政府的暗地纵容下,居然全部侵吞了这笔奖金,过后在纳粹法庭上仅形式地判处他两年徒刑而不了了之。
因为集中营的恶劣条件,奥斯茨基的身体每况愈下。于1938年5月4日在柏林去世,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躲过秘密警察监视,偷偷潜伏到奥斯茨基的病床前为他作了死者面形石膏像。5月14日,奥斯茨基在秘密警察的监视下葬在柏林东部Niederschonhausen的墓地。纳粹政府禁止在他的墓碑上写名字,强令他妻子改姓,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忘记这位纳粹政权的反叛者。
但世界不可能忘却一位正直而勇敢的报人,不会忘记这位和平事业的殉道者。早在他去世前夕就在法国出版了他当年同事B.Jacob的《世界公民奥斯茨基》,瑞士出版了他的几位生前好友合著的《奥斯茨基》,在捷克的《新世界舞台》上发表了亨利·曼为奥斯茨基写的专文“忍者”。
青年时代的奥斯茨基是位诗人,但正如他青年时代的朋友L.Tügel说的那样:“他最终没有成为诗人,也没有必要成为诗人”,因为他用自己的青春,写下了一曲反抗专制的生命赞歌。
□ 转自德国《欧华导报》2007年5月、6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