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罗列几件过去几天围绕《变形金刚》这部电影发生的事情:
n 我上周六晚饭后和朋友临时决定去看这部电影,先后跑了东方新天地、万达、东环广场三家影院,才勉强买到不是前几排的票(我不想为了变形金刚把脖子看变了形)看上晚上12点左右开始的午夜场。
n 所到之处,迎面遇上散场的人潮,很多人神采飞扬,仿佛刚刚听完High曲一样。
n 据说有很多场在电影放完的时候观众起立鼓掌。我赶上的那场观众还算理性,可能也是太晚的缘故,散了场大家赶紧直奔停车场各回各家各找个妈。不过我在停车场取车的时候恍惚间觉得自己的座驾立马可以站起来,据说有这种感觉的观众不是一个两个。
n 周一回到公司,中午吃饭时候话题只有一个:擎天柱和威震天。从分析员到合伙人,一样的兴奋。
n 下午接受《综艺》杂志一位年轻记者的采访,采访结束后也聊到这部影片,我问他去看时候的是什么期待。他说:“没想太多,因为我们是看着变形金刚长大的,因此电影上映我们必须去看,就这么简单。”那感觉像是在说一个特别神圣的义务,比参加最好哥们的婚礼还不由分说。
n 晚上见一位著名导演兼影视公司的老总,她说女儿已经看了两遍,还没看够,她快疯掉。
n 今天(周二)中午下楼,电梯里两拨人都在谈论这部电影,两拨人各聊各的,互不干扰。
n 当然,最重要的,《变形金刚》上线四天,全国票房冲过一亿,看起来超过两亿应该在情理之中。除非冯小刚的《集结号》(这几天正好在加拿大做后期)能够再创辉煌,否则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很可能被这部总投资达到1.5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获得。
前面提到的那位导演对我说:“我走进影院的时候,看着卖票的地方排那么长的队,还有那么多人兴高采烈地走出来,我就想—我们自己的影片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啊?”
的确,获得如此的市场反响一定是每一个商业电影导演的梦想。那么,从电影产业的角度看,《变形金刚》引发的影院狂潮说明了什么呢?
1. 未来的主流电影院里放映的电影只有两类:大片和大片。
要想让大众走进电影院,你必须要给他们一个不满足于在家看碟的理由。那些低成本的小制作虽然也会有存在甚至盈利的空间,但是可能只会在一些特定的文艺片院线放映。大片和小制作电影在商业运作上将越来越分化,导致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链乃至完全不同的行当;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可能仅仅是都被广义地称为“电影”。
2. 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将两极分化。一方面某些产品(如网友上传的网络视频)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24-72小时,另一方面某些文化产品(如卡通人物)的生命周期可能长达20年、30年。《变形金刚》从动画片到真人版电影,中间走过了20个年头,但是20年前播下的种子20年后依然可以转化为一场令人眼晕的收成。我们几乎可以断言,《变形金刚》两、三年后还会出续集。从商业上讲,能够帮助实现研发成本分摊的“续集”现象将会愈演愈烈。一部好电影就像一炮而红的超女快男,不可能出张EP就杳无声息。
3. 人有怀旧的天性(是的,20多岁的人同样可以怀旧),因此年轻观众越来越重要。
影响他们要趁早。让他们小时候为你痴迷而癫狂,然后等他们长大有了钱,回过头再狠掏他们的腰包。
4.
能够沉淀下来的知识产权很重要,二次开发很重要,衍生产品很重要,植入性广告很重要。未来绝大多数的电影的主要收入可能都将来自于票房之外,迪斯尼能做到的别人也一样能够—而且必须—做到。
5. 仔细想想,看《变形金刚》其实不是看电影,而是看一场令人震撼的电脑特效表演,是在看IT。可见,我们易凯资本年初的时候把传媒娱乐和IT合并为一个大的产业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未来的娱乐和IT将必然是如影随形。其实,最近开始焕发第二春的网络游戏产业就是娱乐和IT相结合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未来电脑化了的电影和电影化了的网络游戏的界限将逐渐模糊。
6. 不过,再IT的电影也必须有扎实的故事,故事里还要有颂善除恶、知恩图报、自我牺牲的人文精神。这一点《变形金刚》和麦克贝做到了。
不像咱们的中国导演,场面一大故事就散掉,电影变成团体操。转自
http://blog.sina.com.cn/u/47665bc1010009zm写的不错, 我把比较有力的几个观点都标出来了.